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

点击数 :1961

发布时间 :2021-11-30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底色和耀眼亮点,就是贯穿着一条人民红线,充满了一种人民情怀,坚守住一个人民立场,充分彰显了“人民幸福”“人民至上”“人民主体”“人民英雄”“人民阅卷”的守正创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 人民幸福>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激发人民不懈奋斗、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也是人民孜孜以求、热切期盼的人生理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关心重视人民幸福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人民跟着共产党干什么?一求翻身解放,二求富裕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问题的系列重要论述将人民需要、党的追求和国家发展统一于人民的现实生活,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系统缜密有机统一,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人民幸福论。 人民幸福的逻辑起点是人民。幸福的初衷和归宿是人,而非物。为什么人谋幸福、靠什么人谋幸福是追求幸福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脊梁”,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中去。人民幸福论,将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把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幸福作为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 人民幸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美好生活.人是生活的主体,幸福是生活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人民幸福论,以客观的环境改善来实现人民的主观幸福感,让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统一于人民的美好生活现实,进而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要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上一页 :国务院关于“十四五”对外贸易

下一页 :咸宁市心理协会